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商务动态

小杂粮要奏出“大交响”

2016-11-15 10:50:32 来源:榆林日报 浏览:1217
A+ A A-

 

    小杂粮是榆林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榆林成为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沃土,全省的“第二粮仓”,小杂粮就是榆林农业六大主导特色产业之一。作为陕西杂粮的主产区,榆林出台一系列政策,从品种、技术、产业等多方面助推小杂粮发展,小杂粮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成为全国小杂粮生产的样板。

    近日,国家统计局榆林调查队关于新形势下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小杂粮是代表榆林品牌形象的城市名片,农业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榆林小杂粮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那么榆林小杂粮产业具有哪些独特优势?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施策?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独特优势 ——地域、品质、技术、品牌、市场优势明显

榆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无霜期短,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独特的地理、气候、耕地条件,为小杂粮产业提供了发展基础。

    小杂粮作为榆林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已成为榆林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榆林小杂粮种类多、分布广,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达16大类100多个品种。榆林为世界红花荞麦产业化示范先进区;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小杂粮作物为优势产区。

    近年来,在技术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榆林市农业局、科技局合作,重点打造府谷糜子、神木黑豆、米脂谷子、横山绿豆、定靖荞麦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榆林通过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产品研发等工作,谷子、绿豆等小杂粮优生区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并先后创造了谷子、绿豆、黑豆等20余项小杂粮全国高产纪录,以小杂粮为原料的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欢,为小杂粮产业增产增收及发展壮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据数据统计,2015年,榆林小杂粮播种面积达到140万亩以上,同比增长12.8%,占全市秋粮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0.1%,小杂粮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机。

    在榆林很多超市的粮油专卖区,散装和真空包装的玉米、小米、红小豆、绿豆、豇豆等杂粮种类多样,真空包装的小杂粮零售价格普遍较高。据某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小杂粮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与前些年相比,小杂粮价格翻了好几番,还卖得相当好。

    优质的小杂粮使之成为代表榆林品牌形象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横山大明绿豆、定边红花荞麦、靖边苦荞、府谷黄米、米脂小米等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米脂小米,横山大明绿豆,“红盛牌”靖边荞麦米、荞麦粉等农产品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名牌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其中绿豆被誉为“绿色珍珠”,是榆林市主要出口农产品;荞麦是我国三大出口荞麦品种之一;红小豆为我国小豆中的名贵品种,是传统的出口农产品之一;糜子、谷子、扁豆在全国产量较高,也有少量出口。

    目前,全市共有39家以加工小杂粮为主的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注册商标100个以上,绿豆、荞麦常年出口免检,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

    新的特点 ——小杂粮是新形势下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

    靖边县中山涧镇碾盘湾村是苦荞的优生区,苦荞投入少、经济效益高,近年来尝到甜头的村民都将种植苦荞作为新的增收途径;米脂县沃宜滋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与该县沙家店镇老虎圪塔村、泥沟村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协议,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两村343亩原粮香谷,帮助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靖边县远特沙漠泉有限公司和该县东坑镇三岔渠村合作,在白于山区的优质荞麦核心产区建有万亩荞麦基地,每年从基地收购荞麦和苦荞麦500余吨,带动当地300余户农户增收200余万元;米脂县桃镇盛产小米,该镇注册“桃花峁”小米这一品牌,使小米产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利润空间,成为农民脱贫的新亮点。这些都是榆林发展小杂粮带动农民脱贫的缩影。

    榆林吕梁山片区7个县和白于山区2个县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发生率高,是全市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从农业种植结构看,全市小杂粮主要分布在吕梁山片区和白于山区,谷子主要分布在横山、米脂、府谷、绥德、清涧、子洲等县区;绿豆主要分布在横山、米脂、佳县、子洲等县区;荞麦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等县。作为贫困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小杂粮已成为吕梁山片区和白于山区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

    存在问题 ——认识不到位、生产水平低、加工销售滞后

    目前,小杂粮产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小等问题。国家统计局榆林调查队队长姜世忠认为,在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目前尚无小杂粮收储政策以及与大宗粮食作物相匹配的补贴政策,小杂粮种植收益得不到保证,再加上小杂粮价格不稳定,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较小,小杂粮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据了解,近年来,榆林通过外引内推,先后引进和培育一系列小杂粮新品种,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但是,许多传统小杂粮品种仍存在退化严重、品种更新换代慢,优质品种、专用品种、高科技含量品种、名牌产品较少等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小杂粮良种覆盖率仍有待提高。

    姜世忠说,榆林小杂粮靠天吃饭的现状尚未完全改变,产量极不稳定。小杂粮种植仍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劳动力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土地流转发展较慢,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多数地方小杂粮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较低,效益不高。

    姜世忠认为,在加工销售环节,榆林小杂粮收购方式较为落后,在外销原粮的方式上大多是“坐门等客”,“互联网+小杂粮”起步较晚,而且小杂粮产品研发滞后,加工转化率不高,加工企业小而分散,产地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全市品牌,缺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建议对策 ——强化小杂粮产业地位,提升品质及生产销售水平

    国家统计局榆林调查队工作人员张熠认为,受国家种植结构调整、小杂粮市场需求升温、农村土地流转空间较大等多种因素带动,榆林小杂粮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张熠建议,首先,要强化产业地位。把小杂粮作为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及时制定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引导农户广泛种植小杂粮,促进全市小杂粮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大力推行小杂粮名牌战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加大“榆林小杂粮”品牌宣传投入力度,引领榆林小杂粮产业化发展。

    其次,提升小杂粮品质。做好小杂粮传统品种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引、育、繁、推等工作;支持和鼓励产业化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提高成果转化率;推广应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发展绿色小杂粮、有机小杂粮;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全面提高小杂粮科学种植水平。

    再次,提高生产水平。着力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断提高小杂粮机械化生产水平;对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小杂粮生产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确保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形成小杂粮规模生产;加强企业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系,最大限度地转化原粮,实现产地加工增值。

    最后,借力“互联网+”,完善流通体系。榆林应积极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小杂粮集散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培育农村电商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互联网+小杂粮”销售新模式,不断提高榆林小杂粮市场占有率。